地摊是最古老的交易方式之一,其起源或许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易物交易。在市场高度繁荣的今天,商场、超市、网店、微店、拍卖公司、会所等各种交易方式很多,但地摊的作用依旧无可替代,逛地摊是古玩收藏者的“必修课”。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地摊上没有一件真东西”观点甚嚣尘上,“地摊货”成了假货、低仿的代名词,逛地摊也成了古玉、瓷器、青铜器等各类古玩收藏者羞于对外人道的事。本文是玩家逛地摊实操经验谈系列文章开篇,首先来探讨一下古玩地摊是否真的不值得逛。
第一,地摊无宝何以人流如潮。
近几年除了下雨天、下雪天,其他时间这些大城市古玩市场上赶集的人实在太多了,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他们或徜徉于古玉地摊前、或驻足在瓷器地摊边、或认真细致地察看青铜器,或正与摊主讨价还价,其中有去看热闹的但更不乏古玩收藏者、爱好者和明白人。笔者酷爱古玩,迷上收藏三十年来每到一处都会抽出时间去逛各种古玩地摊,从黎明前的“夜市”到各种专门的古玩城,从京城潘家园到一些乡村的集市,只要赶上了都会逛上一圈,感受颇深的有三点:
一是古玩地摊有假货也有真品精品。古玩地摊上确实有很多假货,但也不乏真品精品,每天都有人被捡漏但捡漏者也大有人在,或许这也正是古玩收藏的魅力所在。
二是古玩真品精品在大城市出现概率更高。这一点对人们想像或许是颠覆性的,确实有许多古玩都源自农村,但却更多地流向了大城市,这是由需求端市场决定的,因为那些有知识、有财力、有闲情逸致的玩家在大城市更为集中。
三是古玩价格趋同现象明显。从成交价格看,北京、天津、济南、郑州等地的古玩行情差别不大,差不多东西在济南、郑州的成交价与在北京的成交价便宜不了多少。从要价看,乡村集市上偶尔发现一件看得上眼的古玩,摊主给外地人的要价也很高。
第二,玩家不逛地摊藏品何来。
许多玩家都声称自己从来不逛地摊,你信吗?按照文物法规定,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取得文物的途径就那么几种,试问有多少玩家的藏品是从文物商店购买的、又有多少玩家会去拍卖会购买藏品?如果不逛地摊,那就只能去收购那些传世的古玩,但问题是亲自去一线淘宝能见到多少东西?可想而知,那些传世几代人的东西早就不多了,价格恐怕也多是难以接受的,而那些“传世”时间不久的东西人家根本不会让你见到,不是对方不急于换钱,而是他们根本不愁卖,只会卖给可信可靠的人。从现实情况看,许多玩家和店家都基本上逢集必赶,他们逛地摊的目的不只是捡漏,也为了在集上找找线索,交上一些外地过来摆摊的朋友,此后这些外地朋友每次过来摆摊都会提前一二天与他们见面,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先让熟悉的玩家和店家上手,所以真正能在地摊上出现的东西,多是被好几波玩家和店家挑过的东西。但是,人们挑选东西的眼光是不一样的,他们虽然比一般的玩家先挑,却未必能买尽好东西。
第三,地摊缘何成了“臭豆腐”。
屁股决定脑袋,立场不同观点自然不同,这是规律。虽然各行各业都不乏品性直、讲真话的人,但即使是这样的人也无法完全脱离其早已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体系。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场的场景:做私人博物馆的朋友话外之音是除了馆藏难有真品,搞古玩会所的朋友言外之意外面的东西没有精品,开店的朋友隐隐约约的意思是地摊百分之九十九点九是新仿,即使是那些逛地摊都已经逛成了习惯的玩家也会说自己从来不逛地摊,为啥?因为地摊已经被批成了“臭豆腐”,承认自己有时逛地摊相当于承认自己玩的档次低、东西不过关。当然,这只是大概场景,有时剧本会有变化,比如从经营的角度出发,人家可能先给你所买的东西点个赞,然后拿出几件他自己的东西,让你看看他的东西是不是档次更高、价格更实惠、有没有看得上眼的,等等。面对这种状况,唯一的出路是刻苦学习古玩鉴藏知识,坚持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用自己的脑袋想事情,绝不拾人牙慧、人云亦云,也不轻易地被别人的观点所左右、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