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钙化是玉器在上千年的埋藏中发生的质变现象,究其原因有地热说、火烧说等多种,目前暂无定论,但钙化之处玉质发生质的变化是肯定的。自出现仿古玉以来,人们经常会利用玉皮、僵、火烧等方法仿钙化。
那种什么样的钙化才是真的钙化,什么样的钙化是仿的钙化呢?本文从钙化古玉的特点及与玉皮、僵的区别来探讨古玉钙化问题。
是整体钙化的古玉特点。
第一,整体钙化的古玉一般都有一层比较均匀、厚实的包浆。有一种情况可以特别,就是钙化之处特别松软,都开始掉粉末了,不过这样的玉器相信对我们也没有吸引力,无需过多研究。一般情况下,整体钙化古玉,清洗后马上就会沁浆;不清洗的生坑钙化玉器,放上一段时间也会自然包浆。
第二,整体钙化的古玉大多伴随有绺裂、蚀孔、土斑、氧化凸起等情况,有时这些形变之处会被沁浆所覆盖,但仔细观察还是能发现。这一点比好理解,即使钙化不是因为绺裂、蚀斑等导致的,钙化之后也更容易出现绺裂、土蚀等现象。
第三,钙化严重的玉器可能不透光,但也有透光的。是否透光取决于钙化的厚度。更简单地说,如果把水沁理解为一种轻度钙化,那肯定可以透光。所以透光的问题并不是一些朋友认为的钙化了就不应该透光。
是带有开窗的钙化古玉特点。
第一,钙化古玉开窗边沿自然而不规则;
第二,钙化古玉开窗之处往往有小的点状或者丝状钙化;
第三,倾斜一定角度观察,或打灯观察,可见有的钙化点有一定的深度,而不是浮于玉表。
是钙化与玉皮、僵的区别。
第一,质感的区别,玉皮、僵的质感相对硬、粗,钙化给人的感觉相对软、润;
第二,成因的区别,玉皮、僵的成因是原石的自带的,与玉器其它部位浑为一体且十分稳定,而钙化往往和沁一样,有一定的绺裂、蚀孔等“后天”诱因;
第三,过渡的区别,玉皮、僵与玉肉的过渡往往比较干脆,有的皮与肉之间可能会有点颜色,但依然可以看出皮是皮、肉是肉,而钙化与开窗的过渡则有意犹未尽、藉断丝连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