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社会 > 走进文化 > 四大徽班进京是如何诞生了国粹京剧?

四大徽班进京是如何诞生了国粹京剧?

收录时间: 2019-04-08 作者: 未详 本文来源:网络

四大徽班,中国清朝乾隆年间北京剧坛4个戏班。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因为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故名徽班。徽班以唱「二黄」声腔为主,兼唱昆曲、梆子等。

明末,安徽青阳,徽州声腔已趋流行。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是乾隆的八旬「万寿」,闽浙总督伍拉纳推荐以著名旦角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并赢得了「京都第一」的声誉。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戏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六个戏班逐渐合并为四大徽班。

徽剧原名徽调、二黄调,渊源于明代。徽剧传统剧目有1404个,保存档案有753个。其内容从列国纷争、宫迁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间生活故事。《双下山》《贵妃醉酒》《借靴》《审乌盆》都是其传统曲目。主要分青阳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拨子、二黄、西皮、花腔小调共九类。

配图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2010年,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庆班原成立于扬州,由江春、夏文洀、余老四等撮合,前身为三个安庆戏班组成。19世纪中期,在程长庚的领导下进入鼎盛时期,培养出了包括陈德霖、钱金福、张淇林、卢胜奎等名伶。杨月楼、谭鑫培、汪桂芬等清末著名演员也均是三庆班出身。程长庚于1880年去世后,三庆班逐渐衰落,1890年杨月楼去世后正式解散。

四喜班是乾隆中期组建于安徽,进京前活跃于扬州、苏州等地。嘉庆六年入京,当时以徽班兼演昆曲著名,道光以后所演渐纯为京剧。张二奎,王九玲,刘赶三,杨鸣玉,沈宝珠,梅巧龄,时小福,余紫云,孙菊仙,穆凤山等均属此班。光绪中期庚子年散班。后有人复组四喜班,不久于宣统二年散班。其中梅巧龄就是梅兰芳的祖父。

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道光十三年(1833年)解散。四大班中成立最晚,而解散最早。解散时,京剧还在孕育期。虽然短寿却对京剧发展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和春班首开京剧武戏先河,并且编演了诸多的剧本。庄亲王王府当时注资了和春班,故时称王府大班。

清朝中叶,南方以「春台」命名的戏班有很多。普遍认为,四大徽班中春台班的主人,是扬州盐商江春。江家是徽州人,只因喜爱唱戏,他便组成一个家庭戏班。春台班于乾隆末年进京演出,并以童伶戏见长。素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说法,京剧奠基人之一的余三胜曾任春台班的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