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风俗文化 > 传承遗产 > 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木版年画

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木版年画

收录时间:2021-12-02 作者:未详 本文来源:网络

在中国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年画已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木版年画发展到清代中晚期,出现了大大小小几十个产地,其中著名的有:重庆梁平、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山西平阳等地。清末民初年间,年画的使用地区覆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在内。

2006年5月20日,朱仙镇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木版年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年画中门神的历史最为悠久,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守门将军”的门神雏形。唐代以来佛经版画的发展和雕版技术的成熟、宋代市民文化的发展都大大促进了木版年画的繁荣。

北宋时期出现了专门售卖年画的“画市”,当时称为“画纸儿” 。而汴梁(开封)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加之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刻印年画取代了手绘门神画,并且官办与民办作坊齐开,多达三百余家 。宋金时期,已经出现了“四美图”这样的精美绝伦的木刻版画,它是现存最早的木版画。

道光年间,在李光庭著的《乡言解颐》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年画”一词,从此,所谓“年画”就拥有了固定含义,即是指木版彩色套印的、一年一换的年俗装饰品。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间年画达到了鼎盛阶段。